为什么一个麻省理工大学能创造出这么多的价值?

2016年08月24日 9376

当中国创业公司被一串“O2O”、“商业模式”等关键词联系起来的时候,你是否知道,其实中国还有一批技术驱动的创业公司。当中国资本寻求出海和投资海外创业公司的时候,国外的学术界已经意识到,中国不缺的是资本,而是缺乏能从高校、研究所直接走向市场的科研成果。

  带着这种想法,我们去参加了一场麻省理工学院(MIT)机械工程系教授Kamal Youcef-Toumi的经验分享交流会。Kamal教授研究涉猎的范围相当之广,从工业机器人、自动化到医疗设备、存储器等,几乎无所不包。甚至之前也有两篇关于LIGO的工程学论文。(注:LIGO是用来观测引力波的科研设备,去年曾首次观测到爱因斯坦预测的引力波辐射。)

  Kamal教授表示,他们最近的研究方向是实现纳米尺度下的高速成像,主要用在一些监测系统中。另一方面,Kamal教授也在研究机器人系统,不过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种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狗,而主要是工业机器人。除了机器人硬件外,他们也在研究包括算法、人工智能等软件方面的问题。

  当然,Kamal教授的研究也不仅仅限于学术领域,也包括十几项重要专利,其中大多数是关于机器人和检测技术方面的。

  麻省理工学院这座占地不到1平方公里的著名高校孵化出了无数科技企业。据Kamal教授透露,由MIT校友创立的企业达25800家,这些企业每年创造1.9万亿美元的营收,如果把这些企业看做一个独立的经济体,那么它创造的价值比加拿大一个国家还多,在全球能排到第11位。


  为什么一个高校能创造出这么多价值?Kamal教授说,那是因为在美国从高校到社会都有着非常优良的产研结合环境。首先,MIT内部非常注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,鼓励教师学生的优秀创意,促进从实验室成果到公司产品的快速转换;其次,在美国注册公司方便加上社会对初创公司在产业链上的支持,也对高校输出研究成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
  这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·斯穆特访问中国。斯穆特曾因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而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。不过他去年来到北京并不是为了做学术演讲,也是为他的研究成果输出奔走。

  斯穆特教授也是一位研究涉猎范围很广的学者。除了高深的宇宙学,他近期倒是对热门的石墨烯和3D打印技术感兴趣。去年他投资了清华科技园孵化的一家3D打印公司。

自2014年一股互联网创业热潮以来,许多高校学者开始投入到创业和风投领域,早已不再给人们一直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的刻板印象。在物理学领域颇具成就的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,以“拓扑绝缘体”的研究闻名于世,他又在风投领域成功投资多家公司而名声大噪。张首晟投资的不少企业成为了“独角兽”(估值超10亿的创业公司),其中还有像VMWare这样的软件巨头。

  科学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企业活动中,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好事。在全球经济遇冷的时期,风投领域早已为“互联网泡沫”是否存在争执一年之久,中国风险投资领域热情不减,创业公司对高新技术的渴求,让国外的研究所也看到了机遇。这次由速普创新主办的经验分享交流会总共有20多家创业公司高管出席就可略见一斑。

  另一方面,国内对于学者“入世”的态度正在放宽,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,对高校向企业输出研究成果口诛笔伐。中国本身高校的产研结合也在进步。相信以后国外高校学者来中国合作的事例会越来越多。


微信扫一扫
或者在 添加朋友 - 查找公众号 搜索 杭州盈软科技